《小說卷一》
主編: 謝曉虹
主編簡介: 香港科技大學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師。獲第十五屆台灣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2004年度香港中文文學獎小說組冠軍。個人首本小說集《好黑》獲第八屆中文文學雙年獎首獎。香港文學雜誌《字花》發起人之一。近期作品有合著小說《雙城辭典》、短篇小說集Snow and Shadow(Nicky Harman 翻譯)。
簡介: 本卷發掘香港1919至1941年間,印行於雜誌、報章副刊及單行本之小說。二十年代香港文學新舊交替,白話小說的內容與技巧雖仍處於摸索階段,卻沿此開發出奇異多元的創作實績。其中可見私小說式的文人感懷、城市感官的印象速寫、社會低下階層生活之刻劃;不少作者更通過現代小說此一有待定義之媒介,或深入人際關係、情感愛慾的幽微處,或重塑社會道德價值、性別身份,大膽新穎之想像,未必不及後來者。三十年代末至香港淪陷前,不少內地知名作家短暫來港,固然予本地文壇以啟發與示範,但亦同時成為主導聲音,文學創作與急迫的政治局勢漸見無可分割,早期香港新文學的活力反倒有所減退。為存香港文學草創時期之豐富面貌,本卷收入作品既有出於成名作家侶倫、謝晨光、張稚子(張稚廬)等,亦不乏被時代遺忘之無名作者。
《小說卷二》
主編: 黃念欣
主編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士,哲學碩士及博士,現任該系副教授。黃教授的研究興趣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香港文學及女性文學。著有《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獲第十屆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評論組推薦獎。另與董啟章合著《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及《講話文章II——訪談、評介十位香港青年作家》,編有《翠拂行人首:小思集》,合編《墨痕 and Shadow(Nicky Harman 翻譯)。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及翻譯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的《阿克瑟爾的城堡︰1870至1930年的想像文學研究》等。
簡介: 本卷收錄1942至1949年間於香港報刊連載及成書出版的小說作品,當中包括侶倫、黃谷柳、司馬文森、陳殘雲、戴望舒、茅盾等十一位作家共十三篇作品。此一時期的香港文學經歷戰亂時期的動盪、淪陷時期的禁制、國共內戰的意識形態之爭與新時代之預期,除了既有的政治大環境寫實或縮影之意義,亦見文學在時代夾縫下反映民情生備一定藝術水準以外,亦大致反映了當時報刊上南北文人流動交匯的狀況,因此作者身份並不囿於土生土長或長期留港的「香港作家」,亦見斷續往返或短期過境作家的貢獻;內容上不限於發生於香港一隅的人生百態,亦見南來文人透過小說對內地甚至南洋地區一帶的記錄、懷緬與想像。
《評論卷一》
主編: 陳國球
主編簡介: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比較文學碩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文學及文化學系講座教授及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中國文學教授,加拿大雅博特大學東亞系訪問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北京大學、台灣清華大學、東華大學訪問學人。著有《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中國文學史的省思》、《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文學香港與李碧華》、《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情迷家國》、《結構中國文學傳統》、《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抒情中國論》等,合編有《文學史》集刊、《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陳教授專長文學史理論研究,曾整編香港文學選本目、發表〈香港的文學選本〉、〈「選學」與「香港」──香港小說選本初探〉,以及關香港文學史論文多篇。
簡介: 早期香港文學評論向來被論者忽略,本卷致力梳理香港戰前之文學評論發展過程。主題包括二○年代新舊文學之論爭;三○年代初年輕新文學作家嶄露頭角,議論新詩流派,譯介西方文學評論;抗戰開始大批文人從內地南移香港,香港成為臨時文化中心,南來文人各據報刊陣地,開展了民族形式論爭、抗戰文學論爭、反新式風花雪月等多場重要論爭;抗戰時期的和平文藝理論,本卷皆予以收錄,力圖多角度反映香港文學評論全貌。
《評論卷二》
主編: 林曼叔
主編簡介: 現任《文學評論》雜誌總編輯,長期從事寫作和編輯工作,曾在巴黎第七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進修。曾任《展望》、《南北極》雜誌編輯,《觀察家》、《文學研究》主編。著作有《聞一多研究》、《評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中國當代作家小傳》、《中國當代文學史稿(1949-1965大陸部份)》、《文學歲月》、《風雨當年(短篇小說集)》等。編有《解讀高行健》、《寒山碧作品評論集》、《司馬長風作品評論集》等。
簡介: 香港文學在1942至1949八個年頭,經歷了兩個歷史時期:淪陷時期(又稱日佔時期、日治時期,1942至1945年)和戰後時期(也即國共內戰時期,1945至1949年)。在日治時期,香港文壇隨著香港的淪陷而沉沒,戰後時期卻成為中國左翼文藝的陣地。本卷所收集的文學理論批評文獻,分為五個部分:一,左翼文藝運動的開展及文藝統一戰線建立;二,對「反動文藝」的鬥爭;三,文藝大眾化與方言文學的討論;四,關於新詩創作的討論;五,文學批評原則與主要作品評論。論者均為著名理論家,有郭沫若、茅盾、邵荃麟、鍾敬文、馮乃超、周鋼鳴、夏衍、林默涵、聶紺弩、林林、秦牧等,展現四○年代香港文學界的歷史風貌。
《舊體文學卷》
主編: 程中山
主編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士、哲學碩士及博士,現任該系高級講師,主要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詩文對聯寫作等課程。程博士的學術興趣集中於清代詩話、嶺南文學、民國詩學及香港詩詞。著有《清代廣東詩學考論》,編有《香港竹枝詞初編》、《愉社詩詞輯錄》、《江山萬里樓詩詞鈔續編》、《風遠樓詩文稿》、《香港竹枝詞選》。
簡介: 從開埠到民國百多年間,香港舊體文學,名家輩出,佳作紛呈。王韜、潘飛聲、陳步墀等報人商人,領導晚清風雅;新界伍醒遲、鄧惠麟等,抗英保家,慷慨悲歌。民初陳伯陶、賴際熙等遺民雅集宋王臺,憑弔故國;蔡哲夫、鄧爾雅等積極組社,詩畫並重。抗戰期間,楊雲史、葉恭綽等以詩文救國,陳孝威所作酬羅斯福總詩,舉國遙和。1949年神州易幟,吳天任、陳湛銓等大批文人湧入香港,以詩紀懷。民國香港詩社林立,潛社、北山詩社、正聲吟社、千春社、碩果社等,扢風揚雅,承傳國粹,風氣極盛,馨香猶存。
香港舊體文學,各體俱備,唐宋風格,中西思想,兼采並重;題材豐富,或述人生際遇,或寫江山風月,或反映香港時局、家國災禍,如鼠疫、馬棚大火、省港大罷工、烽火國難等,時代色彩極為鮮明。
《戲劇卷》
主編: 盧偉力
主編簡介: 紐約市立大學戲劇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戲劇藝術工作者、藝評人、詩人。講授及研究範圍包括劇本創作、中國電影歷史與美學、戲劇學、創意與創造力等。出版有詩集《我找》、《或者是偶然的遇合》,散文集《紐約筆記》、《找著‧別的》、《寫作絮語》、隨筆《如來神掌藝術筆記》,劇本集《盧偉力劇作初集》,評論集《中國古典戲劇的悲情結構》、《香港舞台——作為文化論述的香港戲劇》、《品味戲劇——香港話劇團戲劇導賞集》、《舞蹈文字》、《當代香港戲劇藝術》等。盧教授也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香港電台《講東講西》、《演藝風流》節目主持人。
簡介: 本卷是對二十世紀上半頁香港戲劇的搜集與檢視,我們面對的第一個客觀現實是「香港戲劇遲來的西潮」問題。相對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等文類,相對中國內地上海、北京、南京、廣州等地方,香港現代戲劇遠遠落後,發表在香港報刊上與戲劇相關的文字,零星落索,但當時香港的粵劇創作極為蓬勃。此外,1949年以前香港戲劇的發展與中國現代歷史關係密切,所以南來文藝工作者的戲劇創作,某種意義來說亦可納入香港戲劇中。基於上述幾點,本書盡量收入下列作品:
1. 在香港成長作者的創作
2. 關於香港,或帶有香港想像、香港感情的創作
3. 在特定文化史背景下在香港發生的創作(在香港寫、公演)
創作,是指原創的作品,內容不限、風格不限,但不包翻譯劇,例如本書收錄了兒童文學拓荒者黄慶雲的兒童劇,蕭紅執筆、為紀念魯迅逝世四周年的《中國魂》默劇,具代表性的粵劇《胡不歸》等。
《通俗文學卷》
主編: 黃仲鳴
主編簡介: 暨南大學文學博士。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百家文學雜誌》總編輯。曾任香港《星島日報》執行總編輯、《東方日報》總編輯、香港《作家》主編、暨南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等職。黃教授的研究興趣包括社會語言學、通俗文學、中國及香港新聞史,著有《香港三及第文體流變史》、《一個讀者的審查報告》、《閱讀報告》、《不是辭典》、《另類辭典》、《追蹤錯別字》、《不正則鳴》,合著《深度報道寫作指引》,編著《侶倫作品評論集》、《倪匡‧未成書》等。
簡介: 通俗文學素被視為邊緣文學。本卷的編纂力圖糾正這一偏見,特在沙中淘金,時限追溯至晚清,直至1949年。文類包括言情、技擊、偵探、社會、借殻、天空等小說;另如賦予新義的筆記、粵謳、龍舟、班本等作品,都有收入。文體包括文言、白話、粵方言、三及第等,語言繽紛多姿。本卷按年序編選,可探索出香港通俗文學的承傳和流變的關係;作品除具藝術性外,在社會學、民俗學、經濟學、語言學、讀者接受論等方面,都有豐富的資料。內容堪稱獨特,極見每一個時期香港作家的書寫風釆。
《兒童文學卷》
主編: 霍玉英
主編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為香港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執行理事。專注於兒童文學的教研工作,尤其是香港兒童文學的史料整理與研究,偶爾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近年致力推廣兒童圖畫書的創作與閱讀推廣,2011年創立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期以交流互動的平台,集合願意為兒童服務的力量,現任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會長和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顧問。
簡介: 本卷選錄三○年代中期至四○年代末在香港出版的兒童作品,原始文本大多來自香港第一本綜合性的兒童雜誌《新兒童》,以及報刊兒童版面和少量單行本。作者主要為南來文人,像許地山、黃慶雲、呂志澄、鷗外鷗、胡明樹、許穉人等。作品類型圖文兼備,涵蓋理論、詩歌、童話、故事、戲劇、寓言及漫畫,能展示香港早期兒童文學發展的面貌,而作品中所表現的兒童與童年,正反映在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成人對兒童、童年及兒童文學的理解。
《文學史料卷》
主編: 陳智德
主編簡介: 台灣東海大學文學士,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編著有《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愔齋書話──香港文學札記》、《愔齋讀書錄》、《抗世詩話》、《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三、四○年代香港詩選》、《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及《香港詩選1997-2010》等。
簡介: 本卷選錄重要的刊物史料、作家史料以及文藝事件的記錄與報道,包括一九二○及三○年代的《小說星期刊》、《伴侶》、《島上》、《激流》、《紅豆》等文藝刊物的史料,以及貝茜(侶倫)〈香港新文壇的演進與展望〉、O.K〈香港詩歌工作者初次座談會剪影〉等重要文獻。本卷之編訂旨在為《香港文學大系》的讀者提供早期香港文學背景資料,協助讀者了解早期香港文學,此外,也為日後研究香港文學史的學者提供必須的參考。
《新詩卷》
主編: 陳智德
主編簡介: 台灣東海大學文學士,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編著有《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愔齋書話──香港文學札記》、《愔齋讀書錄》、《抗世詩話》、《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三、四○年代香港詩選》、《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及《香港詩選1997-2010》等。
簡介: 本卷選錄1949年以前在香港發表的新詩,根據目前所見的文獻資料,本卷實際選錄1925年至1949年的作品,橫跨戰前時期、抗戰時期與戰後初期的不同階段,編選原則是兼容不同時期的各種流派和風格,藝術價值與文獻價值並重。本卷所選錄的鷗外鷗〈和平的礎石〉、李育中〈維多利亞市北角〉、陳殘雲〈海濱散曲〉、劉火子〈都市的午景〉、袁水拍〈梯形的石屎山街〉、何浧江〈都市的夜〉、黃雨〈蕭頓球場的黃昏〉、沙鷗〈菜場〉等詩作,記錄已消逝的三、四○年代香港都市風景,更表達理念、批評和想像,為後世留下歷史見證。
《散文卷一》
主編: 樊善標
主編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士,哲學碩士及博士,現任該系副教授、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樊教授的研究興趣包括香港文學、現代散文及建安文學。著有詩與散文集《力學》、詩集《暗飛》、評論集《爐外之丹:文學評論及其他》,編有《犀利女筆──十三妹專欄選》、合編《香港後青年散文集合》、《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新生晚報〉「新趣版」,1945-1976資料冊》、《陌生天堂──五十年代都市故事選》及《〈文子〉與先秦兩漢典籍重見資料彙編》等。
簡介: 本卷選錄1920年代中期至1941年香港淪陷之前的散文作品,主要採自香港出版的報紙副刊和期刊,少數選自單行本。作者包括在本地成長的謝晨光、侶倫等,以及南來或暫住或長居的茅盾、葉靈鳳等。前者固然是無可爭議的「香港作家」,後者也對香港文化環境、文學氣氛有所貢獻。就「香港文學」而言,兩者都不容忽視。本卷廣納美文、小品、雜文、特寫、通訊等類型,兼容本地及非本地話題,力求展現早期香港散文的各種面貌,配合導言所述,期望讀者對此一時段香港散文的演變過程和生產機制有所了解。
《散文卷二》
主編: 危令敦
主編簡介: 暨南大學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危教授的研究興趣包括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港澳文學及比較文學。論著有《香港小說五家》、《一生二,二生三:高行健小說研究》、合編論文集有《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情思滿江山,天地入沉吟:第一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
簡介: 本卷選錄1942至1949年間,在日據與戰後兩個歷史時期裡,香港報刊所刊載的散文以及個人文集裡的篇章。本地作家的佳構與南來名家的作品兼收,說理、敘事、記人、抒情、表意、狀物、寫景各種體例均備。讀者閱讀此書,可以瞭解本土早期散文風貌,觀察四○年代本地報刊的文學生態,進而思考當年香港作為中國境外文化中心的獨特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