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對香港的愛恨
研讀書目: 《酒徒》
作者: 劉以鬯
導讀: 陳智德博士(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助理教授)
整理: 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生銹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煙圈裡捉迷藏。」春夏時節,多雨濃霧的天氣破壞出遊計劃?不如窩在家中讀本好書吧!

文首引自劉以鬯《酒徒》的第一章第一句。《酒徒》全書分為四十三章,故事主角「酒徒」老劉是一位作家,對文學充滿理想,可惜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寫嚴肅文學不能為生,他唯有在報章寫武俠小說賺取微薄稿費,同時藉酒精麻醉自己。老劉曾協助文藝青年麥荷門出版《前衛文學》雜誌,但銷量欠佳;朋友又騙他寫電影劇本,電影拍成卻收不到編劇費。因為貧窮,老劉最後淪為在報上寫黃色小說。

多用內心獨白、意識流

《酒徒》是香港文學代表作品之一,作者運用了很多意識流小說手法,但《酒徒》不同於西方意識流小說,《酒徒》在主人公酒醉時才會運用意識流、內心獨白等技巧,酒醒時則交代故事情節。

小說主人公老劉嗜酒,每有收入便用來買酒。酒使他糊塗,也讓他清醒,酒醉之時他往往真情流露。在醉醒交錯、醉醒循環之間,作者把回憶與現實所見拼貼或並置,隨機中可見組合,表現內在混亂不安和對黑暗現實的批評。他醉後又常道出對文學的見解,例如比較五四文學作品與西方現代文學,儼如一篇文學評論。

張麗麗:香港化身

故事中老劉與幾位女性發生擬似戀愛故事,包括拜金女子張麗麗、包租婆王太、另一個包租婆的十七歲女兒司馬莉、夜總會舞女楊露。

小說第10B章開首:「張麗麗的眼睛。罪惡的種子。張麗麗是香港人。」張麗麗為老劉帶來痛苦,但老劉愛張麗麗。作者以張麗麗象徵香港,既美麗又邪惡,表達作者對香港的感覺。這種表達承襲三十年代上海新感覺派小說對都市描寫,三、四十年代,寫實主義作家如茅盾,寫的是對都市的批判,但新感覺派作家如穆時英、施蟄存,則認為都市具誘惑性,並以女性身體比喻,劉以鬯正正延續這種都市想像的特色。

暗示香港文化保守

年輕報館編輯麥荷門找老劉一起創辦《前衛文學》雜誌,麥荷門喜歡莫泊桑、契訶夫、巴爾扎克,老劉則看喬伊斯、卡夫卡、湯馬斯曼,他以前輩身分指引麥荷門,但麥荷門的文學觀保守,最終意見分歧。第二期的《前衛文學》刊登了評論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文章,老劉把它擲入字紙簍,把《前衛文學》完全否定。

麥荷門象徵香港文化一面,但觀念保守落後,老劉無法與他合作。老劉自感在香港無用武之地,無論戀愛、生活、理想皆不順意,最後自殺不遂,為《酒徒》寫下一個悲哀結局。

作者簡介:

劉以鬯,1918年生於上海,1948年來港,先後任職《香港時報》、《星島周報》、《西點》、《星島日報.大會堂》等報刊雜誌編輯、主編。1985年創辦《香港文學》月刊,任總編輯至2000年。《酒徒》於1962年在《星島晚報》連載,次年結集出版。劉以鬯其他代表作品有《對倒》、《打錯了》、《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模型.郵票.陶瓷》等。



香港文學讀書會

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定期舉辦「香港文學讀書會」,透過聚會研讀討論香港文學作品,推動香港文學研究發展。
網址:www.ied.edu.hk/rccl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