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愛情 雅俗共賞
研讀書目: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作者: 也斯
導讀: 區仲桃博士(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助理教授)
整理: 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若要數令讀者既愛且懼的書名,《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定必榜上有名。「後殖民」是近二十年影響很大的學術名詞,泛指經過殖民統治洗禮後的社會狀態;令人敬而遠之的名詞,配上「食」和「色」兩個人性基本需要,恰為全書寫下重要註腳:雅俗共賞。

本書是也斯2009年結集出版的小說,由十二個短篇故事組成,當中的情節和人物偶有交疊,但均由食物和愛情兩大主旋律交織而成。以香港為中心的後殖民故事背景,則負責演繹這十二個相互呼應的樂章。

十二個故事 情節互相交疊

相比也斯前幾部小說,本書可說是一部轉向寫實之作。不論是早期作品《養龍人師門》的魔幻寫實主義,或是後來《布拉格的明信片》的實驗性寫作,都已不復見,取而代之是樸實傳統的寫作手法,敘事者負責向讀者娓娓道出故事。然而,故事呈現的不是從調色版硬選的樣版情感,而是每個人物在其有限視角下,相互交錯,產生種種矛盾張力。與其將本書便宜地歸為也斯反璞歸真之作,倒不如說它突破形式界限,是作者深呼吸後,老老實實記下來的一個活生生世界。

後殖民文化的混與雜

活生生的世界裡,當然少不了美食大觀和愛情盛宴。老饕絕不會對書中百科全書式的美食感到失望,每位有情人也不難在圓舞式的人物群中找到自己影子。食物與愛情成了小說人物的重要溝通方式,也是推進情節的主軸。十二個故事裡呈現的食物種類、愛情方式不單繁多,也是混雜不純,而混雜狀態正是不少後殖民地區的常態,最老掉牙的當數「中西合璧」。雅俗之別、古今之分之類的「常識」,則在混雜狀態下不知不覺煙消雲散了。

食物與愛情以外的……的香港

「混雜」一詞也逃不過成為時髦學術名詞的命運,幸而故事沒有滿足於一種胡混式的混雜。小說人物暗示的,是個體間的根本不同,及尋求共識的渴望,而食物與愛情兩項既公且私的東西,則成了各人溝通的最佳演練媒介——無論是食物的口味如何獨特,對愛情的態度怎樣不同,故事最終指向的都是社會和個人如何調和,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才算最好。這是一種以生活為出發點的倫理觀,也是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勾畫和對香港人殷切的道德期許。

作者簡介:

也斯,本名梁秉钧,1984年獲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曾任教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系,現為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也斯著有散文集《神話午餐》、《在柏林走路》,詩集《雷聲與蟬鳴》、《東西》,小說集《島和大陸》、《剪紙》,攝影集《也斯的香港》等。



香港文學讀書會

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定期舉辦「香港文學讀書會」,透過聚會研讀討論香港文學作品,推動香港文學研究發展。
網址:www.ied.edu.hk/rccl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