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 兩種讀法

《回憶》結集了1980年至1990年鍾偉民主要詩作。

研讀書目: 〈蝴蝶結──給足頤〉
作者: 鍾偉民
導讀: 王良和博士(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副教授)
整理: 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香港詩人鍾偉民,在1979年以〈捕鯨人〉得第七屆青年文學獎新詩組冠軍兼推薦獎,次年據此修改成七百行的〈捕鯨之旅〉又得該獎的推薦發表。他的詩作先後獲余光中、蔡炎培、胡燕青、陳德錦等人激賞,自此名滿詩壇,評論接踵而來。「鍾偉民現象」一語,正是形容此時的熱鬧景象。

鍾偉民〈蝴蝶結──給足頤〉寫於1981年,作品以渡頭作生死離別的象徵,時而感懷,時而獨白,言詞有難以言喻的淒美。當時詩壇對詩人稱讚譽有嘉,然而有論者提出不同見解。黃維樑教授在〈不想再猜下去了〉評論鍾詩〈春天〉並談〈蝴蝶結〉:「超現實的詩往往晦澀,晦澀則不一定與超現實有關,鍾偉民晦澀詩風的另一個成因,是他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撲朔迷離,人稱混亂。〈蝴蝶結〉則屬後者,迷離而人稱混亂。」

不同視野 不一樣的閱讀感受

黃國彬教授雖然與黃維樑教授有著「沙田文學」的背景,然而對〈蝴蝶結〉的評價截然不同,他在《香港青年作者協會文集》的序言指出:「大致說來〈蝴蝶結──給足頤〉是首深婉耐讀的情詩,但開頭一般想人之未想,感性與知性交融以接近靈視境界,這般文字格格讀誦,有哲學的睿智傳言卻比哲學更具體深刻。」黃國彬教授以研究及翻譯《神曲》聞名,並相信「飛升天宇,目眙聖光,直達靈視境界」是偉大詩歌的條件,他對鍾偉民短詩的評價,算是間接給了個滿分。

詩人的共鳴與呼應

兩位教授對作品有分歧,乃因黃維樑教授崇尚明朗的詩風,黃國彬教授則較關注靈性的題材,是以帶著不同的視野,往往產生不一樣的閱讀感受,然而文學的精彩處之一,即往往能與他人心性有所共鳴,互相啟發。

詩人陳汗在1984年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詩組第三名,當中一段情詩〈守墓者〉的夜渡意象幽深沉重,彷彿與鍾偉民的作品互相呼應。王良和博士曾與陳汗做過私人筆談,陳汗自言〈守墓者〉曾受〈蝴蝶結〉的影響,他也嘗試學習鍾偉民那份「隔世的淒美」,皆因「若即若離、忽明忽暗的靈魂彩度」,就使陳汗感動非常。

兩位教授對作品有分歧,乃因黃維樑教授崇尚明朗的詩風,黃國彬教授則較關注靈性的題材,是以帶著不同的視野,往往產生不一樣的閱讀感受,然而文學的精彩處之一,即往往能與他人心性有所共鳴,互相啟發。

鍾偉民簡介

詩人,專欄作家,早年曾當過工人,畢業於香港嶺南學院中文系。曾任報紙雜誌編輯,現經營玉石買賣生意,網站「新詩.com」主持人。曾獲青年文學獎新詩組獎項,小說《花渡》於香港書獎2007入圍決選。


香港文學讀書會

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定期舉辦「香港文學讀書會」,透過聚會研讀討論香港文學作品,推動香港文學研究發展。
網址:www.ied.edu.hk/rccl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