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文字隧道 重回舊時鄉村
研讀書目: 《農心匠意——香港城鄉風俗憶舊》、《難忘香港食與色——城鄉風俗雜憶》
作者: 陳雲(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導讀: 陳雲(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整理: 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提起陳雲,近來最為人所道的,必數他那本名列暢銷書榜前位的話題作《香港城邦論》;此外,開宗明義為中文撥亂反正的《中文解毒》系列也大受好評。然而,他一直孜孜書寫的「懷舊集」系列,反而因其細緻入微的文風而為人忽略。我們也許還是要回到這系列的民俗學著作,亦即他的老本行,方能真正窺見他作品所共有的廣闊歷史眼界及深刻人文關懷。

《農心匠意——香港城鄉風俗憶舊》及《難忘香港食與色——城鄉風俗雜憶》是「懷舊集」系列較近期出版的兩本著作,兩書分別於2008和2009年出版,收錄作品大部分來自作者昔日於《信報》撰寫的專欄文章。

今與昔 城與鄉

雖然兩書各有主題,但如書名所指,共同關懷仍然是「城鄉風俗」。作者以其淵博的民俗知識,細數香港舊時鄉村的人和事,其巨細無遺的生動描述,似帶領讀者穿過一條條老鄉村或老街,再領他們回到現代香港,令讀者得見城鄉之別。

從目錄可見,作者從不厚此薄彼,不會只寫大眾認識的人事,而是如序所言,也「為野魚昆蟲、山精水怪、番薯芋仔寫記」。如此書寫民俗文化,令我們反思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時,有否犯了見樹不見林的毛病,只著重節慶習俗,無法洞見中國文化的廣闊面貌,特別是香港的現代化發展有點走火入魔之時(如書中提及以電子燈籠取代傳統燈籠,或以「膠包山」取代長洲太平清醮傳統的包山),是否已將豐富的傳統僵化為寥寥幾條習規,甚至包裝成消費節日,忘卻中國習俗背後一套傳統價值觀所關注的,乃是人和物、人和自然之間那生生不息的微妙關係。

自身經驗出發 情理合一

作者雖然為城市人平日不注意的人和事書寫,但他並不受限於學院民俗學家對單一事情或風俗進行客觀描繪的研究方法,而是以自身經驗出發,藉此記錄所思所感。諸如書中記述作者父親一時興起下廚蒸雞蛋糕,作者以陳皮教導六歲稚兒科學知識,或是作者偕女友到舊式旅館共度一宵的浪漫情事,皆顯現其以人情出發,再將情感經驗轉化成對時下反智文化的批判與鞭撻。作者常於文中表達自身意見,有時甚至表現出強烈的個人情感,但正因文字有自身的真實經驗支撐,故此讀者讀起來亦感到渾然有力,絕非紙上談兵的時論可比。也許抒情和哲思本來就沒有矛盾,只是我們太習慣現代文章將情理分家,反而忘卻將兩者合而為一的寫作實踐。

作者簡介

陳雲,德國哥廷根大學史學院哲學博士。曾任藝術發展局策劃及研究總監及民政事務局研究總監,現任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香港城邦論》、《中文解毒》、《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上卷)》、《我思故我在——香港的風俗與文化》等。


香港文學讀書會

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定期舉辦「香港文學讀書會」,透過聚會研讀討論香港文學作品,推動香港文學研究發展。
網址:www.ied.edu.hk/rccllc